避免“李文星”式悲剧,招聘网站必须“较真”到底
近期,随着大学生在求职中遭遇传销组织甚至遇害身亡事件的曝光,招聘网站种种乱象被揭开,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招聘网站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事件回顾:大学生求职陷传销酿生命悲剧
近日,李文星等两名山东青年相继在招聘平台BOSS直聘应聘后,落入传销窝点后身亡,引发舆论关注。事件中被非法传销组织利用的招聘平台——BOSS直聘一时间站在了风口浪尖。
北京市网信办、天津市网信办日前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依法联合约谈BOSS直聘法人,并责令网站立即整改。
另据记者体验发现,不仅BOSS直聘,一些大型招聘网站在审核方面有也存在较大漏洞,比如随机编造姓名可通过验证,企业邮箱可通过淘宝购买,网传营业执照可通过审核等。
教育部、公安部等四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以“招聘、介绍工作”为名从事传销活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坚决铲除打着“创业、就业”的幌子,以“招聘”“介绍工作”为名,诱骗求职人员参加的各类传销组织。通知要求,严厉打击、依法取缔传销组织。同时,加强对重点招聘平台的排查,压实平台企业的责任。
三重拷问:招聘企业真实性缘何难把关
日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网投简历招来诈骗短信 招聘网站乱象敲响警钟》一文,就近期一系列事件发出“三问”。
【一问】网投简历 为何招来诈骗短信?
今年大学毕业的张同学已经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可还是经常收到许多不知名公司的面试甚至录用通知。他对记者说,面对信息泄露,只能自己增强辨别能力。
事实上,个人信息泄露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是常见现象了。“招聘网站是个人信息泄露的一大出处。”一位业内人士说,很多招聘网站销售人员为了追求业绩,往往会通过不正当手段使用用户简历,这将给求职者带来很大危险。
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有明确规定: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应当为其产品、服务持续提供安全维护;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各类机构和平台在使用个人信息当中,给我们提供了个性化的、便利的商业服务,这是我们从信息公开中享受到的好处。”重庆市律师协会会长韩德云说,但这些机构和平台一定要将正当使用和非法使用区别开来,并且严格界定使用途径,遵循合理使用与安全使用的原则。
【二问】星级认证 为何难阻虚假信息?
“我看到这家公司在招聘网站上的诚信等级有4颗星,可最后发现还是存在虚假招聘信息。”一位网友在某招聘网站的受骗经历很有代表性。招聘网站往往难以发挥对虚假信息的过滤作用,从而导致用户受骗。
公开报道显示,近年来,因轻信招聘网站上发布的信息而遭到诈骗的例子并不鲜见。据今年初360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虚假兼职诈骗的举报维权数量共4550起,占总互联网用户维权数量的22.1%。并且这些案件,大多发生于那些知名的大型招聘平台。
李文星事件暴露了以BOSS为代表的招聘网站普遍存在的信息审核漏洞:审核手续过于简单、没有经过详细核查就可以发布招聘信息,甚至很多重要信息都可以是虚假的。
除此之外,一些求职者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和侥幸心理也给造假者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
“他们先把我带到豪华的别墅区,一群‘成功人士’向我讲述致富之道。我后来找机会向同学求救,同学带着警察才把我救出来。”一位经历过传销骗局的年轻人对记者说,真的有人会轻信传销组织的“快速致富”之路,走上不归路。
【三问】信任危机 如何破除行业乱象?
“网络求职平台还能信吗?”这不是一个公司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存在的乱象,如何解除信任危机,是这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不只是招聘网站,租房网站、交友网站等都充斥着太多虚假信息。网络产品公信力低下,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说,“随着实名制的普及和网购的兴起,个人信息的应用场所更加广泛,如果没有更好的保护措施,那么整个互联网经济下的法制基础可能就要崩盘。”
近期,多家招聘网站平台纷纷对外宣布加强审核机制。BOSS直聘表示,将引入人脸认证、身份证认证等措施,还将完善资源发展反虚假招聘者系统,通过“人工+机器”的手段进行审核。智联招聘则表示,将加强大数据筛查和人工巡检,确保将欺诈事件的可能性最小化,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拉勾网也进行了审核升级,在企业提交认证申请后,拉勾网会对照企业的信息库,对认证信息进行人工审核。
专家学者:网站应强化审核监督管理机制
升级技术手段和加强企业人工审核,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网站信息的安全性。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建议,平台首先要对做招聘的企业进行形式上的审核,比如联系方式对不对、相关证照全不全。其次,要及时将打假的信息向用户推送。同时,还要建立畅通的举报机制。
“许多招聘网站不进行验证,即可发布招聘广告,这不是技术漏洞,更多的是管理漏洞。”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建议,招聘网站应加强监管,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李文星的悲剧。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永江认为,招聘网站有义务对招聘企业进行营业执照等实质性审核,而不只是“对诸如企业邮箱、名片、工牌等的认证”。但作为平台方,网站能力有限,其审核能做到哪种地步,责任边界在哪里,仍是业内争论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缪因知提出,可采取“人企绑定”的互联网式应对思路,即在企业注册时可绑定与工商登记信息一致的法定代表人、招聘负责人的手机号以及身份信息,并采取评分评价机制,让应聘者可以后台实名、前台匿名评分、评价及投诉。(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