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丨共享经济:“追风”伪逻辑,“致用”真落点
【观点速读】
应需而生:紧扣市场脉动,聆听用户心跳,正是共享模式生机勃勃的根本原因。
体验为王:共享经济不仅要选好题,更要做好文章。在商业布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体验。
依法行事:共享经济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依法依规监管好共享项目,让用户获得更舒适的体验,它们才能拥抱更加广阔的前景。
继共享单车、共享睡眠舱、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等共享模式之后,近日成都某高校推出共享宿舍,沈阳街头停驻共享宝马,北京某小区落户共享健身房,某公交站台还惊现共享马扎。共享业态究竟能释放出多少可能性,引人遐想。
“逻辑可以让你从A走到B,但想象力可以让你走到任何地方。”一个个共享模式的破土而出,不仅让创业者行走在共享新业态的前沿,也丰富了共享模式的内涵,这正说明共享经济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用户所需,就是共享的土壤。共享单车的出现,恰是瞄准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约一帮朋友唱歌越来越难,迷你KTV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说,有需求就有市场,用户所想,就是创业者所向。紧扣市场脉动,聆听用户心跳,正是共享模式生机勃勃的根本原因。一个开放且有无限活力的市场经济,为所有人提供了展现才华和比拼创意的舞台。
共享模式的风生水起,吸引着资本大举进入,让不少资本把共享模式当成最能变现的风口。资本流向固然是由市场决定的,但同时也要注意,比抢占地盘更重要的,是如何守住、守好地盘。在这方面,一些新兴共享模式显然尚未做到尽善尽美。而一些共享项目也因管理不当极其耗费资源,引发公众担忧和遗憾。
共享经济虽好,也不要“贪杯”。“共享马扎”是“共享泛滥”的缩影。共享单车作为成功范例走出国门,跟风模仿者众多,自然也难免鱼目混珠。有商家喜欢打着“共享”的噱头,把一些落后产业变成先进产业,以达到宣传、炒作目的或是收取押金的目的。“伪共享”野蛮生长、遍地开花,严重扭曲了共享经济的积极意义。
共享经济的基础是商业法制经济,必当遵循商业法制经济原则,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上周,上海交警部门禁止了“双人骑行共享单车”的上路行为,因其违反了交通规则。之前“共享睡眠舱”也因安全、消防问题被叫停。
把共享经济的文章做好,不能只是把共享当成噱头,只拿共享说事而缺少真诚。对创业者与资本来说,在商业布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体验,否则辛苦抢占的先机有可能得而复失。而对相关部门来说,监管是共享业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不容有失。
作为新生事物,共享经济遍地开花,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活力和机遇,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给新鲜事物以充分的成长空间。这同时也是一个完善市场机制、调整政策法规的机会,可以让随后出台的监管政策更加公平有效。对共享经济多一些包容,它们就会走得更从容。同时,包容不是纵容,依法依规监管好共享项目,让用户获得更舒适的体验,它们才能拥抱更加广阔的前景。(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