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丨城市“抢人大战”:以城留人重在以诚留人

编辑:渔舟

【观点速读】

力度罕见:今年许多城市,特别是新一线城市“政策留人”各出奇招,从“争项目”到“争人才”,说明我国城市发展和区域竞争正步入新阶段。

矛盾隐现:一些长期困扰人才流动的深层次矛盾和隐形门槛仍有待解决。要从细处着手、从制度着手,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任重道远:以城留人的核心是以诚留人,要真正用心营造一座城市不唯地域、不限年龄、不拘一格求人才的氛围。


新一线城市_副本.jpg

落户“降门槛”、买房有补贴、创业给政策……今年以来,武汉、长沙、成都、西安等十多个城市,先后出台了力度罕见的人才吸引政策。一场激烈的“抢人大战”,让这个毕业季显得与众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与过去相比,今年二三线城市的“留人政策”不再仅仅局限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而是把目光瞄准每年700多万大学毕业生。政策着力点也放在了毕业生关心的户口、住房等实际需求上。

人才是城市的未来和活力之源。从“争项目”到“争人才”,说明我国城市发展和区域竞争正步入新阶段。

变化:新一线城市成毕业生“新宠”

“宁要大城一张床,不要小城一套房”。这曾经是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写照。而今,这样的想法则显得有些过时了。

日前,国内生活服务平台58同城发布的《2017年高校毕业生招聘报告》显示,2017年毕业生简历投递量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广州、成都、北京、重庆、深圳、郑州、上海、长沙、杭州、贵阳。北上广深已经不是“独宠”。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2017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也显示,“新一线”城市就业市场火爆,成都、西安等跻身求职者最热衷十大城市。

新一线城市就业报告_副本.jpg

在向人才敞开大门的同时,如何长久地留住人才,落地生根,也成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看点所在。而从更长期来说,城市能否创造软环境至关重要。而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岗位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大小也成了城市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互联网、传媒和金融等行业的就业需求,实际上对许多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问题:深层次矛盾还需进一步解决

与此同时,一些长期困扰人才流动的深层次矛盾和隐形门槛,仍有待解决。否则,“留人政策”容易沦为看得见、摸不着的“空中楼阁”。

西南大学英语系毕业生小崔,今年毕业后打算回中部某省会城市工作,一方面是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另一方面也是看中本地的人才吸引政策。但在奔波一大圈、一再降低就职要求后,小崔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最终,她不得不选择了去沿海城市就业。

另一位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李某,他本来有意前往西部某省会城市高校担任教师,学历、学识等各方面条件均比较优秀,唯独是年龄偏大--李某今年40岁。最终,李某还是被卡在了“35岁”这一年龄门槛上。“一个提出要引才育才100万的城市,难道容不下一个40岁的博士?”李某无奈地向政策低头。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求职人员因“专业名称不符”而被二三线城市单位拒之门外。这说明,吸引人才不只是给政策、拿票子、盖房子这么简单,更为关键的是要从细处着手、从制度着手,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关键:城市发展潜力与人才成长机制并举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真正留住人?有专家表示,“抛橄榄枝”只是表达了政府对人才的需求,或者说代表了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能不能把人才市场做大。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当地发展的潜力和人才成长机制的塑造。

单纯比拼地方政府财力,试图靠短期“砸钱”吸引人才流入来改变城市发展面貌,收效不一定很显著。前些年出现的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说明二三线城市要真正留住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是否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和清晰的产业定位,让人才各尽其用?是否能够真正消除各种隐形歧视,完善公共服务,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

一座城市怎样对待人才和人才怎样回馈城市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以城留人的核心是以“诚”留人,真正用心营造一座城市不唯地域、不限年龄、不拘一格求人才的氛围。(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