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养老丨老人依赖保健品的背后 是子女关爱的缺席
编者按:
近些年来,老年人迷信保健品推销,进行非理性消费困扰着许多家庭。是时候去理性反思,这些保健品深深吸引老年人的究竟是什么?是文案太过煽情感人,宣传常打感情牌,还是推销手段十分入心?诚然一些保健品商存在虚假宣传和洗脑式营销的问题,然而在这些表象因素的背后,还藏着一份冷冰冰的现实,就是老年人情感的饥渴,子女关爱的缺席。保健品商抓住老人最缺少也最需要的就是情感需求这个现实,以感情缺口作为切入点,成功打动了老人的心。所以,对于保健品商的打击终归是治标之法,而给予老年人多一些陪伴,多一份关爱,才是治本之策。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11月2日披露了该机构携手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历时数月所做的《老年保健品消费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老年人一年内购买过保健品,近四成子女认为父母有过非理性消费保健品行为,但老年人的实际消费超出了子女的估计。同时,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比例与其年龄、健康状况、子女关系相关。
而所谓的保健品,无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营养品,有的甚至只是“三无”普通食品而已。
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导致的财产损失和家庭矛盾,媒体有诸多报道,舆论也反复进行了引导。一个消费问题升级为社会问题,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解决的原因,在于一度未能找到问题根源。一直以来,针对老年群体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行为,问题指向都偏向于市场因素,侧重于对虚假宣传和洗脑式营销的打击,却相对忽视了老年人非理性消费背后的情感需求问题。
的确,如今很多城市的退休老人,他们不缺物质,而是缺少陪伴和关爱。很多老人存在精神上孤独寂寞,对于自身健康状况担忧的心理。因此当各种养生保健和老人保健品广告如同洪水般地泛滥,广泛充斥在其视野中时,老年人也难免会产生情感依赖与迷信心理。
一些保健品经营商家无孔不入,明则是给老人开办养生保健知识讲座,实则是推销保健品。有的委派能说会道的年轻人上门做宣传推销,一进门就拉着老人的手,热情地喊着“爸爸妈妈”,这让原本孤独寂寞的老年人心里很是感动和温暖。所以,与其说老人钟爱购买保健品,倒不如说是这些上门推销保健品的人善于巧舌如簧,在做买卖的同时陪老人聊天,填补了老人的内心寂寞和精神空虚。在如此的“感情牌”攻势下,很多老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保健品依赖症”,即便遭到家人反对,也要义无反顾地购买大量的保健品。有的老人一年用在购买保健品的费用竟能达到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纵观各类保健品的宣传中,都存在着诸多很“入心”的煽情文案,比如“拥有再多的财富,都不如有一个好的身体”,“儿子再孝顺,都不如保健品对个人带来的好处多”等等。在宣传保健品时,很多宣传人员还会偷换概念,把孩子是否让老人购买保健品或给予经费支持当做“检验孩子是否孝顺”的标准。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以及担心因出健康问题而无人料理的焦虑,就容易被商家的噱头所吸引。另外,儿女“常回家看看”的情感慰藉过少,长期的情感饥渴让老人们选择保健品作为一种替代。
基于健康焦虑和情感替代的双重需求,让众多老年人成了保健品最忠实的消费者。《老年保健品消费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上述论断: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行为,依然是他们稀释和消化现代老龄化社会痛苦的特有方式。
有鉴于此,治标之法是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打击虚假宣传,呼吁相关部门要重视老年人保健品的市场管理。对那些假冒伪劣保健品推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监督,绝不能让那些图谋不轨的无良商家蚕食老人的养老钱。
而治本之策,则是要正视并回答“如何关爱老人”和“解决老龄化痛苦”的问题,呵护家庭亲情,呼吁和鼓励儿女们多行孝道,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聊聊天,让老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驱除老人内心寂寞和精神空虚。政府相关部门、民间机构和社区组织还应加大关爱和扶助老人的力度,主动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缓解他们的空巢烦恼。应经常开展走访,关爱老人活动,多组织老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倡导社会多方合力,给予老人精神上的关爱,由此引导他们回归理性消费。不改变老年群体时下的情感饥渴,不解决他们的心理与情感需求,“保健品依赖症”就难以得到解决。
总之,反思家庭责任缺失和社会机制缺陷,真正认清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问题实质,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正本清源,最终实现“如何养老”的破题,让老年人的“保健品依赖症”得到有效治愈。(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