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旅游丨雪乡纯美,勿因“欺客”蒙灰
一场关于“雪乡宰客”的“诉苦大会”
近日,一篇关于“雪乡宰客”的文章引发网络的普遍关注。内容是一位网友吐槽和家人去黑龙江雪乡旅游的经历:提前半个月订好的两晚房间,因当地人气火爆,店主嫌房间卖便宜了,要求他们要么补房差,要么第二天就退房。并且,退房时还要先看入住评价才能退钱。游玩项目则是毫无经营权的民设景点……这些遭遇,引发了一场有共同经历的游客们的“诉苦大会”。
事发后,雪乡旅游管理部门主动联系上这位驴友,并及时对涉事旅馆进行了检查。1月3日,黑龙江大海林林业地区旅游局局长刘忠才表示,经过调查,文章中提到的赵家大院确实存在价格欺诈行为,按照规定已对其处罚5.9万余元。旅游部门同时发现赵家大院在卫生及消防方面也存在问题,已责令其限期整改。(1月3日《新京报》)
而事实上,各地游客对“雪乡宰客”的投诉由来已久。早在2015年就有网友发文揭露雪乡宰客黑幕,引发无数网友跟帖应和诉苦。此次也是如此,从各地网友跟帖吐槽的情况看,“雪乡宰客”乃是普遍现象,但投诉往往没有效果,仅有个别游客投诉获得处理。可见,当地旅游部门对“雪乡宰客”行为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也没有认真对待游客投诉的责任心,只是在事件被曝光在网上,难以遮掩之后,才采取行动进行调查。
呼吁长效整治手段 根治“宰客”之患
旅游服务品质有没有保障、市场是否规范,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牢固,也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瓶颈。从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到景区餐饮店漫天要价、住宿宾馆为利毁约,近年来,国内部分旅游景点的服务供给质量一直在低位徘徊,这和消费者对高品质旅游的美好期待形成反差,可以说是行业发展不够成熟的体现。“李白游不起,徐霞客也要变宅男”,从网友的戏谑中,不难看出大家对国内景区票价高、服务差的诸多不满。
显而易见,近期发生在东北各地的诸多负面新闻,并非孤立事件,跟东北整个大环境密不可分,深层次的原因乃是体制与经济机制造成的。如果东北政商环境不改变,服务行业水平不提升的话,那么被吓走的就不仅是投资者了,连最普通的游客,都将对雪乡乃至东北敬而远之。如此结果,犹如被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最大的输家乃是东北普通民众和守法商家。
雪乡风景再美,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可预期的有法治保障的旅游消费环境作为支撑,也难以成为一个健康的旅游景区。美景可以吸引游客,但与美景不匹配的低劣的市场环境和低质的市场管理,却只会给美景抹黑,让更多人止步或加速离开。
无论是出尔反尔乱涨价,威胁客人必须“好评”,还是狂妄叫嚣“我就是王法”的行为,都是对商业诚信和法律的无视。虽然主管部门的态度和行动,维护了雪乡旅游的这张“名片”,但我们还是盼望有关部门拿出长效整治手段,规范雪乡旅游经营走上正轨。
深思“雪乡” 刮骨疗伤
要鼓口袋,先赚口碑。这个浅显的道理,相信谁都懂。可问题在于,不管是景区经营者,还是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的提供者,一旦坐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就容易滋生出“你爱来不来,反正总有人来”的心态,开始急功近利“赚快钱”,做起让游客“永远不想再来”的买卖。尽管短期内还是能实现可观的经济创收,但从长远来看,其实是将更多回头客、潜在游客挡在了景区门外。为什么每到节假日,很多人宁愿出境游,也不愿去国内的某些知名景点?除了担心人挤人,对配套服务、管理措施跟不上的考虑,恐怕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除了优美的风景、可口的饭菜,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优质服务体验,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所看重。某种角度看,日益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正是景区谋求发展的新空间所在。10多年前,杭州西湖在全国率先尝试免费开放,倒逼自己升级开发和保护手段,在做好管理、优化服务上深入探索,成功激活“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旅游休闲消费,培育出不少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的模式中蕴含的发展思路和改革经验,值得所有景区借鉴。
因此,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应对“雪乡宰客”事件高度重视,并以此为改革契机,深刻反思雪乡旅游产业链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推而广之,反省东北目前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挖出深层次的因素,采取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决心,实现彻底的转变,方可真正实现东北的振兴。(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