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烟花丨从禁放到弃放,还有多远?

编辑:芊蔚

导读:

春节期间区域性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从官方禁止过渡到公民自觉自愿放弃,这距离或许很长,也或许很短。关键在于公众是如何理解燃放烟花爆竹的,是把这种行为当成陋习,还是当成一项有益的民俗来传承?现在的禁放并非一刀切,而是留有余地,给了人们一个过渡的适应过程,显出政策的暖意。相信,当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和不利为公众所体会并深刻认知后,节假日全面禁放烟花爆竹便会水到渠成。

道德舆论场-栏目条-聚焦.jpg

180222-禁止燃放-600.jpg

2018年是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的第一年。按照新规,北京五环路内全面禁放。北京市政府烟花办21日公布数据显示,农历除夕至初五北京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情17起,致伤30人,同比分别下降73%和62%,五环路内禁放区继续保持“零火情”“零伤情”。

中国人过春节有许多“标配”:备年货、贴春联、年夜饭、舞狮舞龙、看春晚、放烟花爆竹等。其中,中国人燃放烟花鞭炮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这项“标配”能得到千年传承,显然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

把燃放烟花爆竹当成一种陋习,已有相当多的认知、观感和共识,例如,造成空气污染、听觉损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火灾)等。但也有人认为,燃放烟花爆竹这种民俗可以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喜庆吉利,而且过年就那么几天,燃放一些烟花爆竹不至于造成多大的环境污染和损害。

可见春节期间区域性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要从官方禁止过渡到公民自觉自愿放弃,这距离或许很长,也或许很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公众是如何理解燃放烟花爆竹的,是把这种行为当成陋习,还是当成一项有益的民俗来传承。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一方面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另一方面体现了民俗在世俗生活中的凝聚力、感染力、渗透力。不过,民俗又具有较大的变化性,其在传承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会随时产生变化,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与很多旧习俗的消亡就是证明。

另一方面,民俗的改变有自然和科学的原因,也有社会和文化的原因,以寒食节为例。虽然寒食节的形成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贤臣介子推,但在汉魏六朝时,太原地区寒食节禁火长达百日,所有人在此期间都不能吃热食,成了当时人们的不可承受之重。因其既减少了营养的摄入,又因为没有熟食而造成胃肠疾患剧增,皇帝后来下令改禁火百日为禁火3日,禁火百日的习俗得到改变,是综合科学、社会和文化原因的民俗改变原因。

由于存在认知不统一现象,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行为是否为陋习还需进一步用事实和证据说话,让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有一个明确的共同认知。因此,现在的禁放并非一刀切,而是留有余地,在城市之外人口并不密集的地方可以燃放的规定,显出政策的暖意,它给了人们一个过渡的适应过程。相信,当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和不利像百日寒食一样为公众所体会并深刻认知后,在节假日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就会水到渠成。(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