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爱与温暖
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里既有国家大事,也有很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惊喜接踵而至,各个社会群体都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兴奋点。在这个“全民听报告”的上午,“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浓浓的暖意和满满的希望从这份长达2万多字的报告中传出。
全国人大代表正在听取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那么,这份不同凡响的政府工作报告,究竟向我们传递出了哪些希望和暖意?
首先,小编带着关心国家大事的你,先快速浏览一遍政府报告中的关于过去成就和未来工作目标与重点的总结。
一、五年成就
主要做了9方面工作。办成了不少大事:
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
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
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
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
基本完成裁减军队员额30万任务。
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二、今年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三、今年重点工作
收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教育: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医疗: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
去产能: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
降成本: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
创新: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
财税: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三大攻坚战: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严禁“洋垃圾”入境。严控填海造地。
乡村振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
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
消费: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
投资:完成铁路投资732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左右。
开放: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无论如何,你也应该了解这些和你息息相关的改革重点:
要交的税少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过路费少了——降低过路过桥费用。
旅游没那么贵了——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
话费又便宜了——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
看病更便宜了——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
蓝天还会更多——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买电动车还有优惠——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
买房自住可以出手了——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没有乱七八糟证明添堵了——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
要是有娃,再多看两眼这些……
有娃的交税更少——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
小孩托管没那么担心了——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
孩子课外能玩的时间多了——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要是你在创业,还要看这些……
开公司速度快了——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大幅缩短商标注册周期。
可留的利润变多了——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
碰钉子的情况要少了——认真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
找投资要变容易了——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将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
核心竞争力更有保障了——对产权纠纷案件要依法甄别纠正。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如果你是外来进城人员,你需要了解这些……
落户可能有戏了——今年再进城落户1300万人。
看病用医保更方便了——外出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等全部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
公租房也能申请了——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悲催讨工资可能成为过去了——扩大农民工就业,全面治理拖欠工资问题。
真的太穷也别太担心——新产生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帮扶。
村里有地回家也行——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
路都给你修好了——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
最后,我们重温下总理的“金句”:
“倾情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话虽简单,分量却很重,因为不论是难事,还是小善,对身处困境者而言,都是天大的事情。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这样的语句,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治理温情。试想,不论我们身在何处,不论我们来自何方,只要遇到了问题和麻烦,有事情找政府,都可以找到能够帮助自己的人,这样的生活场景是多么美好,这样的社会治理形态最具有关爱与温暖。而关爱与温暖,既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社会温情。
这并不是空谈。当前,我们的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专业社会工作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助人自助”等社会工作理念进一步融入每一位从业者的内心,弱势群体的帮扶变得更加人性化;随着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不断健康良性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这些都是“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的基础。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行动指南,更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行动准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中华善德网制图 资料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