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丨孩子的童年伤不起 “牛蛙战争”没有赢家
【见闻】
9月开学之际,一位68岁上海退休教授撰写了一篇名为《牛蛙之殇》的文章,炮轰“幼升小牛蛙战争”,字字扎心。据悉,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牛蛙战争”。然而,该退休教授全家人一场耗费3年的“牛蛙战争”,以失败告终。(据9月7日《北京青年报》)
【观澜】
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人生是场马拉松,比的是持续发力。“抢跑”不一定能赢,反而可能给孩子留下一段空白的童年。不久前,一则小朋友在雨水中滑滑梯的视频被热转,有人直呼:“孩子们的欢笑声让我的心都快要融化了,这才是童年的味道。”更加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注重精神培养,让成功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元,我们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做任何事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做任何事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幼升小本来就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无论从孩子年龄阶段考量,还是从开发孩子智力和能力层面上讲,过度挖掘孩子潜力都是一种不理智、不科学的选择。
孩子再小,其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家长为其勾勒的宏伟目标也未必是孩子最想要的。所以,对孩子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
家长的攀比心理、“拔苗助长”等错误做法是“祸首”
可以说,无论是“牛蛙战争”失败还是孩子因“压”患病,“祸首”都是家长。
对孩子进行超负荷教育的家长在国内有很多。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小学或重点班,除幼儿园正常教育外,几乎每天安排孩子到社会上各种培训班上课,孩子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退休教授炮轰“牛蛙战争”,实际上是在炮轰自己以及类似中国家长,其指向的是,家长的攀比心理、“拔苗助长”等错误做法最终对孩子是一种伤害,而不是真正为孩子好。
【评弹】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超8000亿元。这说明,不只是“幼升小”,“恐慌式抢跑”“集体性焦虑”弥漫在整个教育阶段。
引发“牛蛙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长的攀比心理、拔苗助长的过激做法;有部分学校违规招生的行为;也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原因。
在监管层面,应切实有效的逐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义务教育违规招生等老大难问题。
在社会层面,如果成功的概念是单一的、评价的机制是一元的,那么,“牛蛙的战争”何时休?
而在家长层面,更需要深刻反思,培养“牛蛙”是家长们的盲目跟风之举,还是对孩子教育的正确规划和安排? 相较于孩子的成长,自己是不是更在意孩子在同龄人中的位置?牛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