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可以浓缩,读书没有捷径
资讯·速览
不仅咖啡可以浓缩,如今的纸质书都可以。最近,一款名为“getAbstract”的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翻译过来为“浓缩阅读”。顾名思义,“浓缩阅读”就是利用在线软件将一套大部头的作品,浓缩成精华的句子,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来完成对于作品的概括式阅读。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
线上读者对于此软件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在线浓缩知识文库的推出,极大地节省了阅读的时间,是时代所需;而有些读者认为“浓缩阅读”并不是真正的阅读,失去了阅读的乐趣。(3月15日 新华网)
“浓缩书”:是精华提取,还是要点速记?
由这个“浓缩书”,很容易让人想起“精华本”“缩写本”,比如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在市场上都能找到它们的“精华本”“缩写本”。这主要是为了方便中小学生的阅读需要,因为长篇累牍的原著,对中小学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这些“精华本”“缩写本”的编写者而言,既要大幅度缩减字数、篇幅,同时还要保留原著的精华,不损害读者的阅读快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近期在一些网友和读者中走红的“浓缩书”,不但和原著相比,即便和“精华本”“缩写本”相比,也已经完全是两种东西了。这是因为,“浓缩书”已经不仅仅是减少字数篇幅、取其精华进行缩写那么简单,而是把原著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总结,一本几十万字的图书,经过“浓缩”以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可能只有“导读”“要点速记”“方法归纳”等几百字的内容。
所谓的“浓缩”无非是一种“抽筋剥骨”式的高度概括而已,既没有多少“血肉”,也不会有多少“灵魂”,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什么趣味。这样的读物带给读者的收获与感受恐怕也只能“浓缩”为两个字,即“读过”。除此之外,对于书中风格迥异的语言运用、起伏跌宕的情节设计,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的故事描写等,恐怕就只能靠猜测和想象了。
很显然,“浓缩书”从里到外都透着快节奏时代对效率的极度渴求。读者阅读一本原著的时间,可以读完十几本、几十本“浓缩书”,确实满足了对阅读效率的追求。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阅读,还是真正的阅读吗?还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获得传统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吗?在很多网友看来,阅读“浓缩书”是对效率的一种过度追求,最终导致沦为一种象征性的阅读,丧失了通读全书的阅读体验。并且,我们也不禁怀疑,经过高度“浓缩”之后,一部作品的“精华”能否原原本本地被保留?一部作品的“精华”若是被部分甚至全部“浓缩”掉了,那么,这样的“浓缩”还有什么意义呢?
以吃饭为例,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从终极目的来说,因为不吃饭,就无法获得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身体就会垮掉,甚至是走向死亡。那么既然如此,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我们完全可以把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从食物中提取出来,浓缩成营养胶囊吞下去,而不用每天都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吃饭。
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愿意这么做?那是因为不管是吃饭,还是吃水果、蔬菜,喝各种饮料,我们都不仅仅是摄入了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得到了满足感、幸福感,获得了愉悦的体验。因为我们需要咀嚼,吞咽,消化等一系列过程。
不要让阅读变成“到此一游”
阅读不是浅尝辄止,不是走马观花,我们在阅读的同时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反复咀嚼,才能了解作品,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尝作品。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把读一本书比作爬一座山的话,原著上那些所谓的“多余”的语句就好比路上的各种风景,跌宕起伏,使人在爬山的过程中心灵更加充实;而“浓缩阅读”就是只有一条光秃秃的上山路,你只要顺着这条路就可以登上山峰,完全失去了爬山的乐趣。而且浓缩书作者是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进行删减,并不一定恰当。
“浓缩阅读”如同旅游当中普遍存在的“到此一游”。何为“到此一游”?其实就是曾经“来过”。或走马观花、风驰电掣地一带而过,或不探根源、不问古今地只顾观花赏景,还有的干脆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张照,以备将来证明或者提醒自己确实曾经“来过”。至于都看到了什么,或者了解了哪些掌故,恐怕也只能是个模糊和大概了。
就像“到此一游”让旅游失去了应有的情趣、意义和价值一样,“浓缩阅读”也会让阅读变得不再规范和严肃。尤其是“扬鞭策马”地“读过”之后,除了头脑中“书名”的不断叠加与丰富之外,笔者真的想象不出,读者到底还能收获什么。
阅读“浓缩书”和阅读原著的区别与此类似,如果为了效率只读“浓缩书”,我们也就失去了只有阅读原著才能产生的满足感、幸福感,失去了阅读的愉悦体验。更进一步说,如果一切都可以浓缩,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