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早 下班晚,你家是否也有“三点半难题”?
导读:
下午三点半,孩子放学了;下午五点半,家长才下班。这个尴尬的“时间差”,让家长们疲于奔命。要么总是请假早退,要么干脆辞职,而许多家庭则选择请“银发族”早送晚接。
放学了,谁能来接我?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让各方为难。这道“三点半难题”究竟有多尴尬,其他国家是否同样存在,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国内各地的探索都有哪些,实施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他国有经验,各地有探索,而最终破题的希望,或许蕴藏在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形成的合力之中。
纠结:要么请假早退,要么向“银发族”求援
江苏省南京市民朱女士的一对双胞胎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她和丈夫这样分工:丈夫上班地点较远,每天早晨先把孩子送到学校;而下午放学时,单位离得较近的朱女士去接。“因为要提前接孩子,我已经是单位请假早退的‘老油子’了。”朱女士坦言,平时很少有完全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等到他们长大一些,上了中学,就可以轻松点了。”她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接送孩子,不少父母会向老一辈求援。4月5日下午,快到放学时间,北京市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门口逐渐被家长围拢起来,其中不少是“银发族”。63岁的欧阳苑华也站在校门口,来接一年级的小外孙。“说心里话,我更喜欢湖南老家的天气,还有吃的、玩的,我就是心疼女儿太辛苦了,过来帮他们一把。
辞职:觉得孩子最重要,全职妈妈在变多
在天津市睦南公园,下午放学后,一群孩子在广场上玩耍,旁边家长或坐或站聚在一起,以老人居多,边聊天边用余光看着孩子。市民富女士是个例外,“我不用请假,现在全职带她”。
“今年刚辞职,很纠结,这么年轻一直不做事不行,全家靠老公一个人挣钱,压力也大。”富女士的身边虽然也有朋友辞职,但又找了一份可以在家办公的设计工作。“我也想找一份兼职,时间自由,又能照顾孩子,但这种工作太不好找,大部分企业还是希望集中管理。”富女士说。
富女士并非个例,孩子今年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昆明市民陈女士也全职在家。“现在小学放学太早,没人接不放心。”陈女士有自己的苦衷,“这几年孩子对全面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都离不开家长,身边像我这样的全职妈妈也在变多。”
晓丹和老公都是江苏人,大学毕业后就在南京安家了。现在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由于双方父母都有客观情况无法长期留在南京,晓丹索性辞了工作。“我也曾经纠结过,毕竟希望能够有自己的事业,但还是觉得孩子最重要,能把孩子培养好也是值得。”
托管:质量良莠不齐,价格往往不菲
记者调查发现,在天津市南开区、山东省济南市等地的部分学校,也在推广弹性离校制度。但对全国大多数地方而言,由社会培训机构托管学生,成为很多家长“没有选择的选择”。
济南市市中区一名学生家长郑女士介绍,几乎每个学校附近都有若干个“小饭桌”或者培训机构,家长孩子的“时间差”为它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很多机构并没有取得资质,食品卫生条件、老师辅导水平也令人担忧,价格却往往不菲。“可是,在家里没人帮忙照顾、家长又不能长期请假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对于托管班质量的担忧,是许多家长的心疾。
时间差的难题并不仅仅体现在放学的这段时间,中午、寒暑假等时间段都让双职工家庭很是头疼。“暑假也有专门的托管班,一天需要花费100元左右,对于济南的工薪阶层来说,这不是笔小数目。”郑女士说道。
“时间差”在各国普遍存在
放眼世界,“时间差”的问题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以日本小学为例,高年级孩子的放学时间大概在下午4点,低年级一般在下午1点左右。家长们此时大多还在上班,接不了。在美国,也同样存在学校时间表与家长时间表的衔接问题,甚至比国内更严重。首先,孩子与家长的假期无法同步。比如学校在3月左右会放7-10天的春假,不同学区的春假时间也不同,但公司和政府却没有。同时,学校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放学时间,小学正常放学时间是下午3点半,初高中是下午2点半。另外,美国学校暑假时间很长,通常都在6月初开始到8月下旬结束,再加上圣诞节前后还有一周假期,这些密集的假期让很多家庭都犯难。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都在想办法补上“时间差”
北京市早在2014年就出台了《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市教委要求,各区县与学校要在周一至周五下午3点半至5点的课外时间,安排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艺术、科技等社团活动,学生自愿参加。财政出钱补贴,聘请社会力量人员参与。2014年北京市以城区生均每年400元、远郊区县生均每年500元标准下拨经费,2015年则提高到城区生均每年700元、郊区生均每年900元。
江苏南京市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试行了“弹性离校”,由学校安排专人组织“弹性离校”的学生自习,以完成作业、预习复习和课外阅读为主,辅以组织开展体育、科技、艺术等自主实践活动。山东青岛市从2013年起施行“家委会托管工作”。既有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轮流担任志愿者,进行免费托管,学校派出教师配合;也有学校教师或退休教师、家长共同配合担任志愿者免费托管;还可引入第三方机构,每月收取托管费用。
还有一些地方直接引进校外民办教育机构。四川成都市永宁镇社区教育学校依托城武社区文化教育活动中心的场所和设备,建立“四点半学校”,由机构提供师资和管理人员,开展日常托管教育和兴趣辅导,社区教育学校和文化站则负责监督检查。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尝试将少年宫引入校内。
破题不能是政府一头热,需各方合力
在卢森堡,一种被称作“活动中心”的特殊托管服务需求增长迅速。据介绍,中心必须每年提供至少500小时的托管服务。在美国,课后教育服务是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社区为载体、家长配合的三方责任分工明确的社会福利事业。联邦政府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保障,各州结合各自的情况,制定地方性法律和政策。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儿童提供完善有效的服务。
日本采用以政府为主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放学后儿童计划”,2008年被列入《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在保障学生安全前提下,计划要求学校和社会为儿童提供一个辅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场所,包括学习场所、体育与文化活动场所、社会体验场所、交流场所、娱乐场所等。此外,该计划还将“学习”作为关键词,要求儿童利用放学后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以便加深理解,提升学习兴趣。
结合我国实情,教育部3月份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广大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明确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的作用。
民生实事考验政府治理转型,解决问题不能只是政府一头热,得让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起来,还要积极整合社区、学校、教师(包括离退休教师)、志愿者、专业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力量。地方政府一方面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共同参与,另一方面建章立制,以督查考核、责任追究规范管理,实现‘弹性离校’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型,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解决“三点半难题”,应该形成全社会的大教育观,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也是属于整个国家,应该激活社会各界的能力和资源,为教育服务。让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时间差”难题才有望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