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家暴悲剧影响到下一代
导读:尽管“家暴排行榜”不够靠谱,却也折射出当下反家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家暴从表面上看是体力的较量,实质上却是权利的失衡;家暴带给受害者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有精神上的痛苦。
一名律师应用人工智能系统,统计了从2014年到2016年全国法院公布的一审涉及家暴内容的离婚判决文书94571份。其中,山东以8205件稳坐榜首,河南以6986件夺得第二,湖南以6930件位居第三,陕西以4049件排第八。西藏、海南和新疆分别以47件、237件、388件成为家暴案发最低的3个省份。(5月8日《华商报》)
在眼球效应时代,五花八门的排行榜乱花渐欲迷人眼。设置排行榜的初衷,在于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特定范围内的事物进行比较和排序;然而,一些自弹自唱的排行榜既消耗了稀缺的注意力,也损伤了排行榜的公信力。
近日,我国第一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施行一年多来,除了依靠法律为受害人“撑腰”,各地各部门积极联动,不断完善人身安全保护令及家暴告诫制度的具体程序和内容,提供家暴庇护、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多方面服务内容,为“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出智出力。(新华社)
各个部门的帮扶只是外部助力,这种外力要在受害者积极反抗家庭暴力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但现实情况是,“家暴迷思”依然在社会上广泛存在,比如“家暴是家丑”“不能因为家务事就导致家庭破裂”等,正在成为阻碍反家暴法有效实施的最大困境。对家暴的容忍,不仅给被施暴女性(少部分为男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且产生了看不见的牺牲者——儿童。
在大众意识层面,家暴首先被界定在“家”的范围之内,是私事,也是丑事,对外宣扬都是丢人的,更何况诉诸公堂。这种错误观念,不仅将家暴双方牢牢困住,更在无形中对子女造成了巨大的隐性伤害。暴力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暴力倾向一般也大于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孩子。
对此,有些人不以为然:“大人打架,又没有打小孩,有什么关系!”这更是一种典型的“家暴迷思”。对于家暴中儿童受到的伤害,大多数人更容易想到的是家长直接对孩子施暴,往往忽略了家庭的暴力环境造成的伤害,而这两点其实都是一样的,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心理创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远大于任何专业教师。大量案件和心理学临床研究都清楚地显示,哪怕只是目睹父母间的暴力行为,都会对孩子的后续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更会导致儿童的忧郁症、焦虑症、暴戾等症状。我国台湾地区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从小目睹母亲忍受家暴的女性,长大后同时成为家暴受害者的比例,是一般女性的4.3倍;而曾经目睹家暴的男孩,长大后对伴侣施暴的概率,则比一般男性高出5.27倍。
客观的数据与现实都在告诉我们,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所承受的伤害更是隐形而长远的。在父母日日打骂中成长的孩子,更有可能学习了暴力解决问题的处理方法,成为日后的施暴者,让家暴不断代际遗传。所以,为了孩子,请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以法律为武器反抗家暴,不要让悲剧再延续到下一代了。
家暴没有性别之分,也没有城乡界限。对家暴“零容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反家暴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为家暴受害者提供雪中送炭的庇护系统与社会支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果不能为他们排忧解难,家暴受害者就可能陷入“与其博弈反抗,不如忍气吞声”的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