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捐门”呼唤捐赠“后悔权”
近日江苏宿迁的刘先生到朋友家玩,朋友8岁的孩子闹着要玩游戏,随后刘先生把手机给了孩子,结果孩子却点开了微信钱包里的公益,将刘先生卡上的1.7万捐出。6月4日,扶贫基金会回应称,捐款已在6月2日退回并得到了刘先生确认。腾讯方面称尽快优化相关设置。(北京青年报)
一名8岁小孩在玩大人手机时,因操作不当,误向某慈善机构捐出了1.7万元钱,这对大人来说,确实有点尴尬。所幸的是,这家慈善机构及时退回了这笔捐款;因孩子在10周岁以下,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捐款行为无效。这起“误捐”事件的发生,也引起了慈善机构及网络捐赠平台的反思,如个人单笔捐款设上限、尽快优化相关设置等。然而,即便如此,仍有网友担忧:如果大人“误捐”,也能退回吗?
公益捐赠从法律来讲,是独立行使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将为自己所有的物质给予别人的行为,捐赠合法有效的前提是捐赠行为的主体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该案中8岁孩童是未成年人,他的行为不受捐赠契约的保护,监护人有权要求退回捐赠。
现实生活中,误捐发生的概率并不低,如输错金额、盗款等。这些反映在结果上,即是捐赠行为人对捐赠行为与捐赠意愿的不认可,因而引发“退捐”、“毁捐”的争议。
事实上,从法律层面上讲,一旦捐了款,就表明赠与合同成立了,捐款方同受款方便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如果捐款方反悔,欲索回捐款,属于单方毁约行为,是得不到法律支持的。从人性和道德角度诠释,捐出去的款,如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却时有发生。据统计,捐款者反悔比例高达20%。殊不知,捐款实际上是在履行一份“爱心和诚信的承诺”,因而一定要深思熟虑、量力而行,下定决心后再捐款,一旦捐了款就不要反悔。
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捐款全凭一时冲动,既没有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又没有征求家人的意见,导致“误捐”现象时有发生。这时候,我们的捐赠制度,能否给他们一个修正错误的机会呢?
虽然在该事件中,刘先生的误捐得到了妥善的处理,但是它再次提示捐款行为应有精细化运作流程。一方面需要强化捐赠过程中的提示和保护义务,最大限度堵塞漏洞,减少捐赠误操作的可能,如捐赠平台改进捐赠措施,设置支付提示信息、支付密码验证限制,以及单笔捐款额度限制等等;另一方面则需要完善规则,赋予慈善必要的“容错”功能,用以兜底。例如,允许有限度的捐赠“后悔权”。
公益组织与公益平台理应恪守公益的基本伦理,站在维护捐赠者权利的角度,来考虑捐赠的有关规则,细化和优化平台捐赠管理的人性化设计,实现捐赠者捐赠的“零困扰”。这也是社会公益自我发育成熟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