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马三”和他的深山里的留守儿童学校

编辑:拉布

没有教室,他腾出自家的5孔窑洞,一家人借住进亲戚家;没有黑板,他找来没人要的角料三合板,挖出灶膛里的煤灰,和上水,抹了又抹;没有课桌椅,他搬来石头、砖块和木条,甚至卸下了门板……

他说,“我没多少文化,走上社会吃了不少亏……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让我们村里的娃娃有文化!”为了能让村里的100多个孩子有学上,在陕西北部偏僻、闭塞的小山村,“憨马三”马维帅——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开始自己办学校。这一办,就是27年。

马维帅想着,一切应该会更好。.jpg

大山里的小学校

山挨着山、沟连着沟,黄土高原上的陕西子洲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马维帅所在的马塔村,就坐落在这样的深山洼里。村庄周围散落着零星薄地,间或种些玉米、谷子和土豆,乡亲们靠天吃饭,寂寞无闻。

那时候的马塔村,半大的孩子要上小学,就得背着干粮,天不亮出门,翻山越岭,走上五六里山路,去邻村学校读书。但这所小学在1992年停办,眼看着村里的孩子没学上,“憨马三”下了决心,叫上几个村民,一起办学校。

窑洞不大,1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挤挤挨挨摆满了桌椅板凳,老师的办公桌也在角落里。最多时,一个窑洞里塞下40多个孩子。马维帅拿出自己做石匠时挣的工钱,东奔西走,以每月38元的工资,请来了3位临时代课教师。从那时起,孩子们琅琅读书声又在马塔村响起。

午后留守儿童的快乐时光.jpg

为了让孩子们都能上得起学,马维帅定下规矩:50公斤洋芋、1袋米、0.5公斤油、10公斤小米、20元,就是1个孩子半年的所有费用,学习食宿全包在内。可是,对办学校来说,这些显然远远不够。

马维帅的所有精力和家当,全都投到了办学上。他让妻子在学校帮忙,打扫卫生、做饭、种菜,还给孩子们缝补衣裳。而他自己,白天在学校忙,还要种地、揽活儿当石匠;晚上也不歇着,黑夜里上山放羊,12点回来接着夜巡宿舍,照顾孩子们。

就这样,他1个人干着几个人的活儿,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后来,学校里又新添了8孔窑洞,购置了新桌椅,还盖起200平方米的食堂。

然而,办学毕竟花费巨大。几位合伙人先后退出,马维帅却一直坚持下来。一次又一次,他偷偷挪用妻子打算买猪仔、买羊的钱,甚至儿女打工赚回来的辛苦钱。最困难时,他不得不开口向十里八乡的村民借贷。今天向这家借,明天再到那家借,一户接着一户走,最多时借款超过60户。

直到有一天,自己的孩子小学毕业,要去镇上读初中,马维帅东拼西凑也拿不出学费。又遇上讨债人多次上门,妻子不堪忍受,喝下农药以死相逼。马维帅仍不放弃,他对妻子说:“有我喝的一口汤,就有你吃的半碗饭,但孩子们不能没文化。”

那以后,村民们都管马维帅叫“憨马三”——“不好好过光景,干这赔钱事,不知他图个啥!”

但马维帅心里明白,他说“憨就憨吧,只要娃娃们有学上,上好学,我啥都认了”。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