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笛:对儒家前途的回应 儒学复兴当多元

编辑:

回返到“生活世界”

当然,笔者与李泽厚先生自己的理解有点差异。李泽厚先生把儒学四期追溯到康有为,也将“自由主义儒学”(姑且如此命名之)也追溯到康那里。然而目前,所谓“康党”所继承的仍是政治哲学与经权智慧。康有为尽管以“仁”为哲学核心(谭嗣同更是聚焦“仁学”),但是并未强调情理合一。李泽厚先生则回应说:梁漱溟大讲理性与理知区别以及其他等等,基本属于宋明心性论,康有为则不属,尽管梁跟我更接近一些。关于康梁之分,梁到底属不属于“心性”传统?康在“情欲”建构上到底具有多少革命性?还要再仔细读读看看。但可以肯定,他做康的研究多,心理上更接近梁,二者与情本思想之间的关联,还要深入考证。

所以,我想所谓“四期儒学”,从情理哲学上,追溯到梁漱溟是否更为合适?当然,从政治哲学与自由主义上,追溯到康有为也没问题。这样,其实就有两条基本线索可以梳理出来,一条是从熊十力先生开启的,直至牟宗三先生达到顶峰的,但登峰后就开始走下坡了。另一条则是从梁漱溟先生开始的,到了李泽厚先生那才得以真正延展。前者是高蹈于西式“形而上学”的路线,后者则是“一个世界”的智慧,我想说的无非是:后者较之前者也许更适合中国的未来与世界的未来。

当然,其中还关系到对西方形而上学未来走势的看法,对人类宗教未来发展趋势的测度,均与本文题旨有点距离,这些“历史命运”问题另文再详叙。但大体的意思是,中国化的“一个世界”的世界观,是否在宗教衰微之后、形而上学衰微之后,成为最适宜的一种选择呢?中国儒学的未来重建,要回到原典儒学的“一个世界”智慧当中返本开新,恰恰由于佛学的介入使得宋明理学、西学的侵入使得现代新儒家走上一条道德“形而上学”之路,如今则是从这种高蹈于虚处的理论回返到“生活世界”的时候了。

通过这场持续一年的儒学争论,最后我想说的其实很简单:首先,儒学复兴,需破除狭隘的地域观念,无论港台还是大陆,大家做的乃是“同一个儒学”!其次,儒学复兴,要摒弃内在分离的观念,无论內圣还是外王,理想态乃是内外交融的儒学!再次,儒学复兴,唯有走多元共生之路,才是可行的,而儒学复兴当多元,不止心性这条路!

这就是我对所谓“儒学前途”之多元化的一点看法,希望与各位同仁继续商讨下去……拿着放大镜看,即使每段历史情境的内部相对复杂,但是拉伸开历史视野后就有了望远镜,最终就总有所取舍,这终归是“历史的选择”吧!(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刘悦笛)

[责任编辑:大旗]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