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当务之急是引导年轻人进入古典文化宝山
阅读古诗“吟诵”很重要 从未排斥白话诗
就古诗词研究来说,读懂其内涵是一方面,而吟诵也十分重要。福建浙江一带的方言保留古音很多,所以素来便有人认为,用那里的语音读古诗最有韵味。叶嘉莹说,她并不反对用江浙、福建方言读诗:“我曾在台湾住过多年,闽南话诗歌吟诵非常好听,平仄更鲜明。但现实需要我们讲普通话,其间没有入声,所以我们教学生就要适应这个现实,但仍然要想办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声音节奏之美,我就告诉我的学生,凡是入声字都读成短促的去声。”
“就读诗来讲,吟诵很重要,写中国的旧诗尤其如此。”一谈到热爱的古诗词,叶嘉莹便神采飞扬。她说,古人作诗,不是对着白纸苦思冥想,逐字逐句拼凑,而是伴随着吟诵之声,字句自然会浮现,“诗歌需要灵感,它可以自己跑出来,而吟诵,就是帮它跑出来的办法。”
虽然一生只写古体诗,但叶嘉莹对现代诗或白话诗并不排斥。在她眼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诗歌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适当学习、选用是可以的,而如杜甫一般的伟大诗人,晚年的作品也并不遵守文法。
“你看,像‘香稻啄余鹦鹉粒’一句,当年胡适之说这句不通,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其实诗就是诗,白话是白话。诗歌以表现情感为重点,包含这句的杜甫《秋兴八首》均是如此,好似一个情感生命的整体,从出生到结尾,描述他坐船经过夔州、三峡,引起对长安从秋到春的怀念。”叶嘉莹认真解读道。
因为天资、生活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首诗,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其根本是体悟诗作者蕴含于文字中的最初的感情本质。叶嘉莹认为:“一个有理想修养与实际生活体验的诗人,他的诗会十分丰富,会用整个生命的心思与意念吟诗。”
“诗歌是有生命的。如果读懂了,你就会受感动。”叶嘉莹举自己读辛弃疾词的感受作为例子:“辛弃疾有一首词,讲到自己到老了才真正认识陶渊明。如果诗歌没有生命,千百年前的陶渊明如何能够感动辛弃疾,他们又如何感动今天的我们呢?杜甫、辛弃疾的诗在我的心里是活的,有感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