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当务之急是引导年轻人进入古典文化宝山
建“迦陵学舍”继续研究:回国不是为享受
研究诗歌多年,叶嘉莹也遇到过自己的知音。四川大学历史系的教授缪钺,仅仅与叶嘉莹在会场上碰过面,但是凭着对彼此作品的阅读,便邀请她每年暑假去跟他合作做研究,结集为《灵谿词说》出版;也有素未谋面的普通读者会给她写长长的信诉说对古诗词的热爱;更有一位企业家,偶然读到她的书,因为受到吸引,一口气读完了才发现自己一直站着。
“早年我回来讲课,把南开的专家楼当作临时住处,每年走的时候都要把东西整理清楚还给校方。有人要给我捐款盖楼。我拒绝了。”叶嘉莹明确表示,给学校捐款可以,给我个人住房绝不接受,“教学科研是我的一切,我的余生是要把我体会到的中国诗歌丰富美好的生命说给年轻人听,这是我生命的目的。”
叶嘉莹的话并非虚妄之言。三十多年来,她每年都要往返于加拿大温哥华和中国天津之间。她家里的十个大纸箱装的都是满满的资料——草稿书信、讲课录音,近年来每次回天津,她都会带上很多资料,已经带回四十个纸箱了。她说,这些资料即将被安置到建成的“迦陵学舍”:“搬这么多东西回来是为了整理,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不是回来享受。我回来后仍需要不停的工作。”
迄今为止,叶嘉莹著作等身,连她自己也很难说得清最喜欢哪一本。叶嘉莹把自己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写的研究心得,一类是授课录音的整理。叶嘉莹认为,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写的时候可以坐下来,思想更加细腻,材料更切实,而口授内容则可旁征博引,内容更加丰富,有些像“跑野马”。
专心著书立说的叶嘉莹受到各界重视。2014年5月,南开大学专门为其举办盛大的研讨会庆祝其九十华诞,多位学者道贺,被称为“学界红地毯”。著名中国近代史学家汪荣祖,著名作家白先勇、席幕容,均到场祝贺。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和现任副总理马凯也致信祝贺,充分肯定其文学成就。
叶嘉莹还提到了最近古诗词愈加受重视的事情,并表达了对诗歌评奖的看法,“本来评奖也是好事,是一种鼓励,就看你怎么选,怎么操作了。”(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