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丨寒门博士之死与高校导师滥权之殇
读研不一定是幸福的顶点
中国人是一个极度重视教育的群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中国人的执念之一。
无数家庭带有一种偏见,认为读了研究生,读了博士生,就一定会成为人上人,就高人一等,但实际上,读研并不是幸福的顶点,通常是悲剧的开始。
请注意,中国人之所以重视教育,就是因为中国有一个漫长的科举时代,读书,科举,做官,这是一条可以期盼的路径,“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人阶层上升的梦想,在科举时代,学问好就可以做官,学问越好,做官的几率越高,因为在这种社会,识字的人都是少数,只要学问好,就意味着你可以参与到社会的分配体系中去。
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条路径已经被打破了。
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是为国家培养学术人才,所以在中国教育体系里,研究生就是为学术服务的,很多人其实懵懵懂地读研,研究生同样也是,理应是为学术人才所设,但在学历至上的文凭社会,很多人都是为了混一个研究生文凭,来延长进入社会的准备期,使得这一考试已经失去了本体意义。
读了研究生,实际上只意味着一件事,你成为这个学术体系中最底层的民工。而一个更悲催的事实是,中国的学术资源是非常紧张的,它不足以让所有进入这个体系的人,都能够真正成为学术从业者。
导师为什么多败类?就是因为学术资源的匮乏,导致部分导师握有对这些学术民工生杀予夺的权力,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甚至不如资本家和工人,不如地主和农民,就是一种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这听起来非常荒谬,在一个要解决人类文明最前沿的领域,却存在着这么一种最野蛮最落后的关系。
但实际就是如此,虽然很多研究生把老师叫老板,但研究生对导师其实就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根本不受劳动法保护,所以才有那么多垃圾导师为所欲为,把学生当奴仆。而这只不过是读研的系统性风险之一罢了。
表面上研究生非常光鲜,象牙之塔,人类之光,但实际很多人的生活是,在别的本科同学拿着高薪的同时,他们却拿着几百块钱,如果他的本科同学足够勤奋努力,那么在你读研的几年间加几次薪水绰绰有余,就在你做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你消耗了几年最好的时光,去为导师做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