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丨寒门博士之死与高校导师滥权之殇

编辑:芊蔚

读研不一定是幸福的顶点

中国人是一个极度重视教育的群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中国人的执念之一。

无数家庭带有一种偏见,认为读了研究生,读了博士生,就一定会成为人上人,就高人一等,但实际上,读研并不是幸福的顶点,通常是悲剧的开始。

请注意,中国人之所以重视教育,就是因为中国有一个漫长的科举时代,读书,科举,做官,这是一条可以期盼的路径,“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人阶层上升的梦想,在科举时代,学问好就可以做官,学问越好,做官的几率越高,因为在这种社会,识字的人都是少数,只要学问好,就意味着你可以参与到社会的分配体系中去。

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条路径已经被打破了。

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是为国家培养学术人才,所以在中国教育体系里,研究生就是为学术服务的,很多人其实懵懵懂地读研,研究生同样也是,理应是为学术人才所设,但在学历至上的文凭社会,很多人都是为了混一个研究生文凭,来延长进入社会的准备期,使得这一考试已经失去了本体意义。

读了研究生,实际上只意味着一件事,你成为这个学术体系中最底层的民工。而一个更悲催的事实是,中国的学术资源是非常紧张的,它不足以让所有进入这个体系的人,都能够真正成为学术从业者。

导师为什么多败类?就是因为学术资源的匮乏,导致部分导师握有对这些学术民工生杀予夺的权力,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甚至不如资本家和工人,不如地主和农民,就是一种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这听起来非常荒谬,在一个要解决人类文明最前沿的领域,却存在着这么一种最野蛮最落后的关系。

但实际就是如此,虽然很多研究生把老师叫老板,但研究生对导师其实就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根本不受劳动法保护,所以才有那么多垃圾导师为所欲为,把学生当奴仆。而这只不过是读研的系统性风险之一罢了。

表面上研究生非常光鲜,象牙之塔,人类之光,但实际很多人的生活是,在别的本科同学拿着高薪的同时,他们却拿着几百块钱,如果他的本科同学足够勤奋努力,那么在你读研的几年间加几次薪水绰绰有余,就在你做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你消耗了几年最好的时光,去为导师做嫁衣裳。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