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传统文艺,要心怀足够的诚意与尊重

编辑:芊蔚

澄心静虑用心体会,避免浮光掠影心不在焉

3_600.jpg

亲近传统要怀有鉴赏态度,从艺术鉴赏中获得应有审美感受。文艺作用于人,本来就是依靠审美鉴赏。通过审美鉴赏获取感性经验,而后受到触动,产生精神愉悦。中国传统文艺受独特社会文化影响,更强调这种作用方式。古人很早就有“风动”“教化”的说法,所谓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都是指这种作用于无形的感性方式“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梁启超把小说对人的作用,总结为“熏、浸、刺、提”四种力,说“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扬,而神经为之营注”, “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都是指文艺通过感性方式对人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古代抒情文学作品,讲究创造意境,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更需要借助感性经验和体悟。其他如书画戏曲也都有其独特的感性形式,如书画中的留白、戏曲中的写意。

接受传统文艺,要注意把握传统文艺的这种感性特征,不但要静观默察,辨识精微,而且要澄心静虑,用心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从欣赏传统文艺中得到审美享受,达到涵养性情、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中国古代文艺鉴赏讲究反复“品尝”、咀嚼“玩味”,就是这个意思。诗人元好问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朱熹教人读诗说,在看注解之前先反复吟咏,看注解之后,“又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严羽也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以上说的是文学,书画戏曲鉴赏也是如此。传说唐代画家阎立本到荆州观看南朝画家张僧繇旧迹,第一日粗看,说张是“虚得名耳”,第二日看得稍细,则认为是“近代佳手”,第三日看得更细,又认为是“名下无虚士”,最后竟“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见戏迷观戏,或以手击节,或摇头晃脑,或昏昏若睡,或亢声叫好,皆如痴如狂。如此等等,都说明欣赏传统文艺,要再三诵读,反复观看,细心把玩。若心浮气躁,读文一目十行,诵诗有口无心,赏画浮光掠影,听戏心不在焉,或贪恋声色之娱,徒尽耳目之欢,是不能指望从传统文艺中有所得的。

黑格尔曾有这样一个说法:“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这三种感觉的快感并不起于艺术的美”,而视、听感官则可以直接从艺术对象那里得到美的感受。马克思也把能欣赏音乐、绘画这两个审美器官称作“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问题是,这样两个审美器官在当今社会都在发生异化,由艺术审美活动的主要感觉器官,异化为如同嗅觉、味觉和触觉那样,“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的器官,因而它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只能感受到“单纯的物质和它的可直接用感官接触的性质”,即只能感受到器乐或人声发出的音响、线条或色彩构成的图案,而不是引起精神愉悦和审美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传统文艺有必要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使这种异化了的审美感受能力得到回归。否则,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