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传统文艺,要心怀足够的诚意与尊重

编辑:芊蔚

领略精髓积极创造,避免抱残守缺,被动接受

4_600.jpg

亲近并接受传统文艺,不能仅止于被动地受到感染、接受熏陶,在接受过程中,还要有积极能动的再创造。

这种再创造,包括两个方面,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传统文艺作为接受对象,在个体接受活动中的再创造。艺术接受活动,不是简单的施受行为,而是接受者对接受对象积极能动的再创造过程。面对传统文艺,接受者只有调动自己的个体经验和知识修养,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再创造,把握住接受对象,让接受对象入脑入心,进而体悟其要旨,领略其精妙,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作家厨川白村把艺术欣赏称之为“二重的创作”,认为是艺术品“刺激了读者”,使他“自行燃烧”,“自己唤起自己体验的内容来”。鲁迅也说,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倘若没有类似的经验”,不能进行再创造,作品“也就失去了效力”。当然,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对这种再创造的要求也有不同。一般说来,诉之语言文字的文学,较之书画戏曲艺术,对这种再创造的要求可能更高。但不论何种传统文艺形式的艺术接受,都不可能是完全被动的,都需要接受主体参与其中的积极能动再创造。

另一种是传统文艺作为文化资源和艺术经验,在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再创造。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对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个民族的文艺传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不单单是靠古代文艺作品代代流传,更重要的是把创造这些作品的艺术经验,通过新的创造转化成现代审美形式,使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离开这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艺只能是古旧的藏品,不可能获得新的生命。从艺术接受角度看,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目的”和“对象”。例如从上世纪40年代到五六十年代,人民群众喜爱的古代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就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的需要”,促使作家创作出新的“革命历史演义”和“革命英雄传奇”,从而使这种古代长篇小说文体得到继承和发展。再比如“新民歌”和“新辞赋体”,是对古代民歌和辞赋体裁的转化,80年代以来“朦胧诗”对温李一派诗风的转化、“新笔记小说”对古代笔记文体的转化等等,都是让传统通过“创造性转化”得到“创新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艺要真正对当今社会发生作用,获得新的生命力,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今人积极能动的再创造。

总结起来,由跟风而入虔敬,由装饰而入审美,由被动而入主动,如果做到这三点,庶几可谓真风雅。

一味消费传统文艺,易将传统文艺置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尴尬境地,败坏传统文艺声名,亵渎传统文艺尊严。亲近传统文艺,首先要心怀足够的诚意与尊重。传统文艺注重通过审美鉴赏滋养人心,即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亲近传统文艺,需多品味其中深意,加强艺术修养,避免浮光掠影,耽于欢愉。艺术接受不是单一的施与受,而需接受者积极能动的再创造。传统文艺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这种再创造的应有之义。(图源网络)

(来源:人民日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