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很长,用心慢慢看
北京是长大的地方,玉树是家乡和根
索南兰周如今大二,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他回到了青海,发现在北京住了7年的自己已经适应了低海拔地区的气候,重新回到高原地区,反倒用了一阵子才习惯。
然而这里毕竟是他的家乡,比起其他地方来的同学,他适应起来快得多,不至于“跑两步就开始喘”。他也庆幸,西宁的海拔毕竟比玉树低了不少。
对这个年轻人来说,玉树是他的家乡,是他的根,而北京是他长大的地方。
“北京的快节奏让我不能松懈,但是在老妈的身边,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家。”索南兰周说。他打算在毕业后回北京找工作,但他也说,总有一天。还会回到家乡,扎下根去。他想让那个记忆中的地方变得更好。
“或许可以用我的专业,对老家的古建筑保护事业做一些什么。”这个年轻人说。在北京这些年,他的汉语已经说得很流利,藏语也没有搁下。
当年那些孩子里年龄最大的阿措,毕业后早早回到了玉树。他和朋友一起贷款,开了一家设计公司。
尽管他知道,作为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留在大城市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工资,更舒适的生活。但仅仅是“老家”两个字,就足以是他回去的全部理由。
“并没有觉得很难选。”他对记者说。对北京的生活节奏和气候,他感觉不太适应。
在北京生活过3年,对阿措来说,是他的“收获”,让他有学可以上,有了“改变自己的能力”。他的人生追求不是“北上广”,而是“改变家乡”。
在阿措回玉树之前,益童之家对玉树的后续救灾项目往往需要专门派人去处理。这项工作后来直接交给了阿措,有书和衣服寄过去,何江萍就给阿措打电话,由他负责发放。用何江萍的话说,阿措简直是益童之家的“志愿工作者”。
“何老妈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感恩,她没有让我感恩她,而是感恩帮助我的所有人。而这种感恩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阿措觉得比起北京,家乡才是真正需要他的地方。他想尽自己所能,让家乡的人过得更好。
不止阿措和索南兰周这样想,益童之家的许多孩子,都想着将来回到家乡去。15岁的毛毛已经获得两次海淀区“三好学生”和一次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成绩名列前茅。她想好了,将来要回玉树当老师。
“我受难后,发现人性的很多美。”阿措说。益童之家给过他家的感觉,这种温暖是何江萍赋予的,也是“何老师转变成何老妈”的原因。
那是在2010年的盛夏,最初改口的是几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到最后,所有的孩子,包括当时已经快要成年的阿措,都叫何江萍“老妈”。
索南兰周也怀念这些美好,他和其他的孩子们曾经在一起玩玩闹闹,彼此扶持。他们会一起谈起曾经在老家的生活,也会期待未来的日子。
去年的母亲节,索南兰周和何江萍一起站在天安门前合了一张影,两人肩靠着肩,嘴角笑得弯弯的。
他把照片发在了朋友圈里,配上了一段文字:“妈妈,今天是一个您也许不会记得而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么多年您辛苦了,自己要多注意身体。妈妈:祝您母亲节快乐!”
(阿周、阿雪、阿措、毛毛为化名)
(原标题:震后生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