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德·亲情丨中国式孝顺
热点品读:2017年最催泪短文《娘亲进京》
《娘亲进京》是值得每个人都读一读的2017年最催泪短文,读起来让人笑中带泪。文章描写了作者带母亲第一次从乡村来到北京的经过。大家被作者的孝顺感动,也被最朴素的母亲形象所打动:照相时拘谨,不会用手机,天安门城楼没电视上的好看,动物园的大熊猫没有电视上的好看,逛大街忘不了地里的麦种子,涮羊肉也忘不了村里的地橛子,舍不得把豆子沫喂鸟,舍不得扔掉喝不完的高铁站豆浆,舍不得打黑车……老实节俭,甚至有些不讲道理,这是最真实最可爱的母亲。
这位母亲的身上也写满了故事,童养媳毅然离家,在陌生的土地嫁夫生子。那么大岁数还劈木砍柴,几十年的农活也没压弯她的腰;养育的艰辛、受到的屈辱被岁月磨平,成为她云淡风轻的笑谈。每个人都能从这位老太太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听说您最近腿疼?没事儿!我给你买件衣服吧?不用!所有的泪水都自己尝,留给孩子的永远是蜜糖。
事实上,儿子与母亲的交流,也有不太顺畅的时候;生活经历的不同,体现在了细节之中。老太太用固有的思维理解北京,根据月明地判断方向,说故宫不如说午朝门,她也并不知道儿子编写的书意味着什么,认为儿子进京就应该有个一官半职。而对于儿子的孝顺,母亲也并不“买账”,嫌龙井茶苦,咖啡像糊锅。年龄的差距,都市生活与乡村习惯,都是交流的障碍,连作者都觉得聊天有时成了“鸡同鸭讲”。
但“剧情”并没有沿着隔阂的方向发展,母子用各自的体贴给对方更多的空间。母亲怕自己土气的塑料包与饭店华丽的装修不搭,出去玩却坚持说自己不累;而儿子也善于哄老太太,夸她来首都一点都不迷糊,能自己调电视真棒。母亲瞒着儿子种地,瞒着儿子说自己能适应小区的生活;儿子瞒着母亲说酒店、餐馆都不贵,瞒着母亲说在北京的生活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用爱消弭代沟,这一个“瞒”字道出了浓浓亲情的秘密。
我们往往抱怨父母报喜不报忧,似乎他们说实话才能便于我们行孝。但其实,我们为什么不能尊重父母的态度,关注他们的隐忧,不着痕迹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呢?在孝顺的问题上,不是所有事情都要追究对错。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色难”,态度恭敬比衣食奉养更加重要。有如跟父母争论这顿饭贵不贵,不如悄无声息地买单,和颜悦色地和他们聊他们关心的事。
一位评论君曾写文章说,自己每两个月就要吃一次“428元一顿的饺子”。原来,他给自己定了个“常回家看看”的计划,每两个月抽个周末回趟家。428元,正是北京到他的老家山东泰安的往返高铁票价。他动情地写道,“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每代人都要走上自己的道路,但困苦和悲情并不是亲情的原始色,不管我们在哪里、有多忙,一定要记得为亲情找回欢声笑语,为亲人拂去灰尘和忧伤。亲情并不复杂,亲情也不是拖累,我们重视亲情、注重家庭,才不会迷失在都市生活的流光溢彩中。亲情本不该有距离,不论是空间上还是心理上,如果不知道如何用言语去表达,那就用行动表达。”
从进京的娘亲,到428元的饺子,我们的亲情,就是如此不露痕迹地有了时代的折痕。父母们在田埂上遥望都市的万家灯火,孩子们在高楼上怀想故乡的山川草木,生活不容易、亲情不容易,但也因此,更让人知道了珍惜。这正是:娘亲进京情意暖,孝养之要在“色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