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过节丨别让沉重的“债”压垮温暖的人情
错位:正常的人情≠不恰当的世故
无论是“人情到,揭锅灶”,还是“人情无利息,酒饭换着吃”,这样的人情交往恐怕早已没了熟悉的人情味,反而成了沉重的人情债。
“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然而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一种愈演愈烈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或许有人会问,这不就是正常的人情往来吗?中国人本来就看重人情,讲究人情,如果过年都不搞人情往来,那过的算哪门子年?这样的说法,显然误解了人情往来的意义,混淆了正常的人情与不恰当的世故。节日少不了人情往来,但人情往来的重点,要从金钱和物质回归到“情”的概念。
其实,压岁钱给孩子带来喜悦,并不在于金额多少,孩子也没有太多用钱的地方,重点是因长辈的馈赠和关爱而产生的幸福感,以及有机会支配一笔钱的喜悦。遗忘压岁钱这一民俗的“初心”,一味攀比金额,才让人大呼头疼,甚至闹出矛盾。
亲朋好友都会相聚一堂,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应只是酒肉,而是难以磨灭的人情。人情往来本应是充满温情的,人们在此过程中进行着情感传递,构建稳固的社会关系。
据记载,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人情的背后是人性,表现为一种真实的情义或心理。人情味本是甜的,是弥足珍贵的。但是人情债却是苦的、咸的、辣的、怪的。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认为,我们的乡土社会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而变味的人情交往,则仿佛这种以“我”为中心的“人情漩涡”,甚至变成一种敛财手段,使这种“人情漩涡”越漩越大、越漩越快。
比如,当有的人见到送出去的人情短期内没有条件收回时,就是刻意创造条件也要收回。于是这节那日,这寿那宴,“人情”名目繁多,人情债层层加码,越来越多的人不堪重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