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札的人情之美 刚柔兼济 墨迹全集解读
王羲之当时所处的东晋穆帝时期,朝中当道的司马昱与殷浩结成联盟,与地方权臣桓温势不两立,朝政日衰。擅长清谈而不娴军政的殷浩不自量力,偏要发动北伐,王羲之驰书劝告,“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见《晋书·王羲之传》中所引《又遗浩书》、《又与会稽王笺》二书)结果殷浩不听劝告,大败而归,而浩不但不听,还想再度北伐,王羲之不得已再致书殷浩,这回言辞就不那么客气了,而是尖锐挟击朝政:
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这封书信不仅指责朝中任权的司马昱、殷浩一伙党同伐异,也批评外臣桓温各从所志,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倡议退保长江,内外一心,“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方能度过难关。
然而忠言逆耳,殷浩再次拒绝了王羲之的忠告,最后遭受流放,郁郁而死。死因令人哭笑不得:“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永和十二年卒。” (《晋书﹒殷浩传》)当初那么不可一世,压根瞧不起军人出身桓温的殷浩,在政治斗争失败被流放后,竟然向桓温摇尾乞怜,阴差阳错,再次得罪桓温,死于黜所。而雄才大略的野心家桓温虽然有不臣之心,但是有着实际军政才干,他率领军队收复北方失地,取得两次北伐胜利,王羲之表示祝贺:“桓公摧寇,罔不如志,今以当平定。古人之美,不足比踪,使人叹慨,无以为喻。”王羲之写这封信,并非阿谀权臣,而是因为桓温当时的北伐有助于巩固东晋政权,收复故土,是符合当时人民利益诉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