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札的人情之美 刚柔兼济 墨迹全集解读
王羲之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就是珍爱生命,将人生作为一个瞬间即逝而又意义无穷的流程。因此,他在生活中,特别珍惜人生的自由与放逸,讴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晋书本传》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王羲之在游放山水,回归自然中找到了自我,在书杞中表达出了对于这种新生活方式的欣喜与认同。而在兰亭宴集中,他抒发了出自内心的人生感受。
王羲之在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中,以优美清丽的笔调,描画出位于江南的山阴兰亭阴历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景观,诗人触景生情,由物的感发,得想起人生的意义,王羲之认为,人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它既不是庄子所说的一死生,也不是俗人所理解的外在功名,而是在于生命过程中的兴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在这篇抒情与记叙融为一体的美文中,王羲之探讨了人生与永恒的宇宙相比,永远是短暂的一瞬间,而人生的欢乐更是转眼即逝,然而这种快乐给人带来的意义却是永恒的。人生有限而天地无限,而认识到此中意义并不是“一死生”即泯灭生命的意义,而是要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意义,珍惜这瞬间的快乐。但这又不是产生于同时代的《列子·杨朱篇》中宣扬的及时行乐,魏晋风度的形而上意义即在于此。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轶事,更是将他父亲的生命哲学演绎到了极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这一则故事是大家熟悉的魏晋名士的轶事,它很能说明魏晋人生与文艺以兴为美的特点。位于江南的山阴之地很少下雪,雪夜皎美的景色使富于生活情趣的王子猷油然兴感,想起左思的《招隐诗》,不由得想去剡溪造访一位叫戴逵的高士,这种兴致在于本身的偶发性,并不以功利目的,即见不见戴逵为目标,故而兴发而行,兴尽而归。在这里,“兴”就是目的与乐趣,南宋文人曾几在《题访戴诗》中说:“不因兴尽回船去,那得山阴一段奇。”宗白华先生说:“这截然地寄兴趣于生活过程的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1] 宗白华先生独具只眼地发现了这则轶事中蕴含的晋人唯美生活的意义。以王氏父子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对“兴”的理解,早已超出汉儒从政教意义的解说,而与整个人生的根本意义相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垂范作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