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札的人情之美 刚柔兼济 墨迹全集解读

编辑:

王羲之,3139721479&fm=23&gp=0.jpg

东晋名士王羲之不仅是书圣,而且他的书札中洋溢着人情礼仪之美。他的书法作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杂帖又被称为“法帖”、“法书”,代表作如《姨母帖》、《丧乱帖》、《快雪时晴帖》等被后世奉为法则,以供学习。也许书圣的名头太大,王羲之书札的思想价值反而被遮蔽。其实,结合整个中国文化的价值标准来看,王羲之的名士气派固然在他的为人与书法作品之中,但是今传的《王右军集》中的书札,尤其是杂帖,彰显出人情之美。值得我们好好开掘。
书札是中国古代文体之一,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书信来往,“书”指书信,而“札”则是短笺,较为随意,有似于我们今天的便条,常人往往随意为之,而不当回事,但是在东晋大名士王羲之的杂帖中,却充溢着真挚的人情礼仪。《文心雕龙·书记》论述书信时云:“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可见在魏晋六朝人心目之中,书信之体,主要是说出心中的真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用以宣泄心中烦闷,展现作者文采,从容展示自己文化教养,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实想法。《文选》中就选取了号称魏晋第一书札的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将嵇康与山涛绝交时的想法写得淋漓尽致。
当然,杂帖的文体特点有所不同,正如欧阳修所说:“吊丧、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欧阳修全集·读魏晋法帖》)。但是这种小制,其文化蕴涵,并不亚于正式的书信之体,其中的人情物理之美,往往是正式的书信中所不曾具备的。《全晋文》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七所载王羲之、王献之杂帖共五百余则,其数量之多,在汉魏六朝诸家中尤为可观。
王羲之的书札,展现了王氏家族良好的人伦修养。虽然王氏是东晋的世家大族,这时代的世家大族往往以简傲为特征,《世说新语》中有《简傲》一门,专门记载了当时的世家大族简无礼,倨傲自大的轶事,王氏一族虽然也不乏倨傲自大的事情,但至少在王羲之身上,这种豪门哥儿的习气是看不到的,《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的风流轶事,表现在他厌恶官场,不屑与王述这样的小人为伍,愤然辞去官职,与谢安等名士游浙东山水之间,甚至发出“我卒当以乐死”的慨叹。从书信与杂帖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军国大事,还是私人间的隐私,王羲之都心怀坦荡,说出自己的想法,叮咛再三,至嘱至告,唯恐没有将话说到位,这种情怀与人格,真所谓“心声之献酬也”。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