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札的人情之美 刚柔兼济 墨迹全集解读

编辑:


王羲之王面对殷浩与桓温的明争暗斗,从大局出发,竭力加以斡旋,曲尽周折,然而无济于事,“王羲之密说浩、羡,令与桓温和同,不宜内构嫌隙,浩不从。”(《晋书﹒殷浩传》)最后殷浩竟以败北。当时,王羲之以大局为重,深深担忧朝廷两股势力内斗的危害。他通过书信,在司马昱、殷浩和桓温两股政治力量中间,苦心调停,虽然未果,也可见其忧国忧民之心。《文心雕龙﹒书记》中指出:“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书之为体,主言者也。扬雄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通过王羲之这些涉及军国大事的书信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王羲之不同凡响的政治识见与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于时势的判断,是王羲之人格精神的载体。
在魏晋名士中,能够爱护百姓,体恤民情的,王羲之可谓难能可贵。他任地方官时,经常向朝廷求情,减少百姓负担。《晋书﹒王羲之传》记载:
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又遗尚书仆射谢安书曰:顷所陈论,每蒙允纳,所以令下小得苏息,各安其业。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东海矣!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复催下,但当岁终考其殿最。长吏尤殿,命槛车送诣天台。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
当时浙东经常饥荒,百姓不堪赋税之重,徭役之苛,而王羲之则常常向朝廷上书要求减免百姓赋役,也许名士效应,朝廷大多听从。特别是他向好友谢安的书信更是写得直率:“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东海矣”!意为如果不是你的恩典,减免此地百姓的赋役,那么这一带百姓将会蹈海而死。然后针对当时的民生问题,漕运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后世海瑞等人的上疏精神,大约也是从此而来吧。
王羲之与朋友的书札却又是那么温馨可人,甚至有些婆婆妈妈的。别人送他一些柑桔,他感激不尽,“奉黄柑二百,不能佳,想故得至耳,船信不可得知,前者至不?”今存的《朱处仁帖》书法作品,内容也是托人转达对于友人朱处仁(朱焘)的问候:“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大意朱处仁现在何处,以前得过他写来的信,信使送往后没有得到答复。现在想借着给你的回信再附寄给他,请你一定转交送达。此外,杂巾帖中还有“足下差否?甚耿耿。喉中不复燥耳,故知问。具示,王羲之白。”对于亲友嘘寒问暖。这类帖子甚多。款款深情,读来令人感叹。
当然,杂帖中最感人的还是那些慨叹亲友之间生死病故引起的伤感惆怅。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叹:“死生亦大矣”。魏晋人对于生死问题尤为敏感。这表现出一种人性的自觉。古诗云,服药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王羲之自小体弱多病,晚年更是多病,病痛的折磨,亲戚的病故离散,使他敏感的心灵更是经常处于惊恐与伤逝之痛中,而魏晋名士信奉言不尽意的观念,内心的哀痛往往用抒情短诗与短札,廖廖数言,抒发内心的苦痛。《杂帖》中有多处发泄痛失孙女之情,如:“ 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痰。遂至不救,愍痛心,奈何!吾以西夕,至情所寄,唯在此等,以禁慰余年,何意旬日之中,二孙天命?日夕左右.事在心日,痛之缠心,无复一至于此,可复如何!临纸咽塞。”这些伤逝之痛欲语又止,言不尽意,读后让人感到他哀哀无告的心境。他的杂帖中,多处出现“哀”、“痛”、“叹”、“恨”、“伤”、“悲”、“恻”、“怛”、“悼”等词语。还有 “奈何”、“惋塞”、“茶毒”、“悬情”、“痛切心肝”、“五内若割”、“发言哽绝”、“绝笔猥咽”等等,说明他杂帖中的至情至性,也是魏晋以悲为美观念的印证。
《世说新语》与《晋书》都记载,王羲之自觉运用诗乐与书法来慰藉人生,止痛安神。从他与谢安的一段对话中可以见出:“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晋书﹒本传》)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人到了中年,常常感于哀乐,感情变得敏感,每当与亲友分离后,总是感到郁郁不乐。王羲之则安慰他,人到了中年,自然至此,可以用音乐来陶写慰藉。”这又展现了他对于朋友的关爱,以及他的音乐艺术观念,他认为音乐可以宣泄人生的苦痛与寂寞,这与梁代钟嵘《诗品》中诗歌用以慰藉人生,使人在痛苦时穷贱易安,幽居靡闷的观念有相似之处。两汉时代的文艺观是重视文艺的政教作用,而魏晋文艺观则重在人生的解放与心灵的自由。王羲之的文艺观可谓彰显了这一点。
王羲之生性不喜官场的复杂与污秽。王述那样心胸忌刻的上司更是为他所不屑,“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晋书﹒本传》)而王述一旦当了扬州刺史后,对下属王羲之百般为难,极尽报复之能事。那位王述,也就是《世说新语》中记载,王述吃鸡蛋时因为用筷子一时没扎中鸡蛋,而将鸡蛋咬破吐掉,传为笑谈。王羲之对于这样的狷急之人是很瞧不起的,更不愿在他手下当差,为此愤而辞去官职,并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当官。在杂帖中,王羲之自述:“笃不喜见客,笃不堪烦事,此自死不可化,而人理所重如此”。他渴望远离官场,“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与志同道合之士共游,“必思与诸君一佳集,遗无益,快共为乐。”王羲之现存杂帖中关于围棋、清谈、论书画、游山水、置产业、修果园、服药、美食等生活细节的记载不胜枚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