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札的人情之美 刚柔兼济 墨迹全集解读

编辑:


王羲之辞官后,好友谢万曾致书他,希望他再度出仕,王羲之婉言谢绝了好友,写了《与吏部郎谢万书》: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君谓此何如?
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
王羲之在信中抒发了自己归隐山林,逍遥游放的心态。描写了自己辞官后,并没有过着远古时被发佯狂、污身秽迹的艰苦生活,而是享受丰厚的物质生活,与子孙同乐,和谢安这样的名流相处放达,真是何乐而不为,有什么不满足的?违天不祥,自己的生活早已远远超越那些束缚于官场的生活形态。这封信也写出了东晋世族名流的山林生活,毕竟有着优厚的物质生活作保障,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真生活质量已经超越官场,因而不必再眷恋庙堂生活了。
不仅如此,谢万后为豫州都督,王羲之又写信给他,诫之曰:“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自当随事行藏,乃为远耳。愿君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复何有,而古人以为美谈。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晋书本传》)王羲之写信给谢安,劝他退出险恶的官场,以图自保,谢万没有采纳,后来果然遇害。王羲之晚年写给好友的这些书札,彰显出他晚岁的人生境界。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指出:“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书札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王羲之的书札之美受到道家与道教思想上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传统儒家礼仪思想熏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在教育学生中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在这里指君子所应具备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修养,孔子认为,“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文”则是指他的文化修养与文明程度。质胜于文,就会使人显得粗野,可见光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相应的文饰。宋代司马光说:“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答孔文仲司户书》)可见这种“文”包含了美的修养在内,而这种美的文化修养又是通过“六艺之教”的途径获得的。
《大戴礼﹒劝学》中记载:“孔子曰:‘野哉!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书札之美体现出君子的应对出处,是王羲之调和人际关系,以德为教的器具,也是王羲之家教的重要彰显。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德不孤,自有邻”。善于应对出处,不仅是一种人格修养,也是道德水平的外现。没有对他人的尊重,对他人的关爱,就不可能在书札中表现出这样的情怀与周至。人们遗憾地看到,在当前的大学生中,这种礼仪修养丧失殆尽,许多大学生无论对于师长,还是对于周围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缺少教养,遇事不打招呼,对于别人的嘱托从不放在心上,惟有自己的事锱铢必校,在书札方面,缺少起码的教养与训练。看来,学习传统文化,不妨从古人那里汲取一些滋养。而王羲之的书札之美,可谓是一种启迪与感召。

延伸阅读:王羲之王献之墨迹全集解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