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的背后 太强大了!丨《小张说管仲》专栏之十二
管仲和鲍叔牙以学者身份来到齐国,打算给国王的儿子当老师。
当时的齐国国王姜禄甫有三个儿子,等管仲他们到时,老大姜诸儿已经被确立为王位继承人,且已有了老师,只剩下老二姜纠和老三姜小白未聘老师。更重要的是,二公子姜纠虽然老实稳重,但因生母“恶”而不招国人喜欢。三公子姜小白生性放荡年纪又小,所以也很让人瞧不起。
了解情况后,鲍叔牙说:咱们回去吧!做这两人的老师,白耽误功夫。
管仲挽住鲍叔牙,说:宁笑自身丑,莫欺少年贫。我觉得咱们应该留下来,分别做姜纠和姜小白的师傅。依我看,大公子虽然已经被立为太子,但他贪而残暴,昏聩至极;如果真做了国王,没有管束,会死得更快,到时,二位公子中肯定有一位会继承王位,成为齐王。
几天后,他们见到了齐王姜禄甫,攀谈过后,姜禄甫决定让管仲以师长身份辅佐二公子姜纠,让鲍叔牙以师长身份辅佐三公子姜小白。
接触姜小白后,鲍叔牙发现这个人不但生性放荡,还“益骄,不务德”,于是常常称病不出。
管仲知道后,找到鲍叔牙问:你为什么不用心辅佐三公子?
鲍叔牙先是罗列了姜小白在日常行为上的不良事迹,又接着说: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齐王知道小白这样的人没出息,将来即便大公子有失也轮不到他继承君位,同时也觉得我是个庸才,所以才让我辅佐小白。既然一个是庸才,一个是废才,何必还往一块凑!非让人说我和小白是臭味相投吗?
管仲听完,颇不以为然,说:你我志在救天下,一人尚不能救,何以救天下?
鲍叔牙叹道:我若渡他归良,将来必与你辅佐的公子纠争君位,你乐意吗?
管仲大笑,说:兄弟相争,是小;使齐国不乱,是大。
鲍叔牙恍然大悟,问:那你如何看公子纠与小白?
管仲说:公子纠稳重有余,魄力不足;将来若为君主,只能守成,难有建树。姜小白言行的骄逸放荡之下,是不拘小节和雄图远虑;将来若为君主,定不会做池中之物。而到那时,成就救民安天下之伟业的人,除了你还会是谁呢?
就这样,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开始尽心竭力地辅佐小白。
不久,在打败郑国,奠定齐国“小霸”地位后,姜禄甫去世了,谥号齐僖公。
十二年后,继位为第十四代齐王的姜诸儿,在众叛亲离中被屠杀,谥号齐襄公。
又不足一年,诛杀齐襄公的公孙无知,因执政更加残暴无道而被杀,谥号齐废公。
至此,经过了十三年的乱政,齐国已从当初的“小霸”沦为邦乱民贫的弱国。这时的齐国好似一堆干沙,狂风一过,便会化为乌有……
这时,姜小白回来了。在经过十年走国避难、中箭装死回国、联络贵族支持、逼死二哥姜纠等一系列残酷斗争后,他成功当上了齐国国王。
当上齐王的姜小白本来是想拜自己的老师鲍叔牙为相的,因为当时的齐国积贫积弱,急需要一个大才辅治。但是,当姜小白提出这个想法时,鲍叔牙拒绝了。
鲍叔牙说:大王如果想治理好齐国,那么我勉强可以。可我知道您志存高远,不止安齐。如果大王想安定天下,那么非管仲不可。
姜小白问:为什么?
鲍叔牙详细对姜小白讲述了当年自己几次失望,管仲又帮他重燃希望的经过。末了说:我当年是不想给您当老师的,我数次辞师,是管仲数次挽留,我才成为了您的老师。他对我说“宁笑自身丑,莫欺少年贫。”他还对我说“一人尚不能救,何以救天下?”
姜小白听完虽生感动,还是不解,追问道:这只能说明他有先见之明,并不能说明他有安天下之才啊!
鲍叔牙说:道理谁都懂,有先见之明也容易,关键是把道理和先见化为行动,在实践中取得成功,能做到这一点很难!此即所谓知易行难。
姜小白还是不太明白。
见此,鲍叔牙问道:当年您大哥继位三年,不但国家施政无常,还与自己的妹妹文姜发生了“兄妹乱伦”的丑闻,之后,我劝您逃离齐国的话吗?
姜小白说:记的。你当时说“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君主使气任性,民众懈怠高慢,由此可以知道大乱将至。)
鲍叔牙继而续问:您知道当时管仲对你二哥姜纠说的什么吗?
姜小白说:估计也是陈述道理,劝他逃跑的话吧。
鲍叔牙摇头,说:他除了讲为何逃跑、如何逃跑,还和你二哥讲解了将来如何挽救齐国,提出了具体施治方案。管仲当时说“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善治国者,掌握住利源之所在,人民就自然羡慕而甘心接受;无需推动,他们也会前进;无需引导,他们也会跟来;不烦民又不扰民,而人民自富。这就像鸟孵卵一样,不见其形,不闻其声,小鸟就破巢而出了。)
姜小白听完恍然大悟,终于明白管仲“才”之所在。他笑释了此前管仲射他的“一箭之愁仇”,不久就拜管仲做了齐国宰相。再之后,他们君臣协力,取得了空前绝后的事业成功,更为后人留下了“管鲍之交”“桓管之治”以及“不记私仇”“知人善任”等千古佳话。(系列文章《小张说管仲》之十二 来源:中华善德网)
下期提要:
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管子·权修》
“人情不二……”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人的思想性情是可以掌握的。了解他喜欢什么和厌恶什么,就可以知道他的长处和短处;观察他同什么样的人交往,就能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便是管仲的人物鉴定法,通过表象“看清”本质。
相关链接: